Fernando Orellana和Brendan Burns合作的一个新作探索了人与机器人可能存在的关系。
通过记录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的脑电波活动以及眼球运动,来决定机器人的行为和头部姿势,以“梦游”(Sleep Waking)这种行为作为“回放”梦境的方式。
我要求Fernando提供了更多关于机器人的细节
梦游具体怎么实行?
我在纽约奥尔巴尼地区睡眠障碍中心渡过了一个晚上.在那里他们用电线将我同各种传感器连接起来,用以记录从脑电图、心电图到眼球位置等各种数据。之后我们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解读这些数据:
我们将眼球位置的数据直接用于机器人视觉,因此如果我的眼睛向左看,那么机器人就会同样向左看。
对脑电图数据的应用稍微复杂。通过在一台算法机器上运行,我们会从数据组样本(快眼运动与非快眼运动)中辨别出若干模式。之后将已编程的机器人行为与这些模式关联起来。通过类滤模式处理整个数据组,当模式以讯号表现时让机器人做出动作。兴奋期(快眼运动期)会与剧烈运动(如飞、恐惧等)关联,而低迷期则与更微妙的运动联系起来(做手势、环顾四周等)。机器人表现出的“行为”就是我(当然还有各位)在梦中可能会做的动作。
我们还采用了机器人的影像来调整并保证机器人的平衡。相机安置在机器人头顶的三角架上,在片子中我们是看不到的。
你认为机器人能为人们理解可能存在的人与机器人间的关系带来什么?
“梦游”是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实现的现实比喻。我们在这个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艺术专利(artistic license)。尽管对眼球位置的数据进行的是直接的解读,但对脑电图数据的解读更主观。不过,也许某一天我们就能掌握让机器人真正按我们梦境行动的技术。从观察回放的梦境我们能学到什么?我们能像保存照片一样保存我们的梦么?
让我们看得更宽泛些,机器人在增强人类体验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从机器人辅助设备、个性化的网络载体以及越来越多的无线射频芯片,科技正在从一种客观化的工具向探索“我们是谁”。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希望给人们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批判性地思考个性化科技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已有的机器人还是你特别制作的?
我们用的是改进版的Kondo KHR-2HV型类人机器人。在这个作品的下一代中,我们会用自己设计的。
谢谢Fernando!
Exit Art举办的BRAINWAVE: Common Senses展览上的“梦游”。
在LABoral中心的Emergentes展览中展出的Fernando的另一个作品8520 S.W.27th Pl. v.2。
责编:sophy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