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Boutique Vizique! 这个工作室的成员有Hendrik Leper和Stijn Schiffeleers,以及其他一些时而受邀参与的艺术家和专家。

Stijn和Hendrik来自根特(Ghent)。如果你对新媒体艺术、创意与设计感兴趣,就会听说过这个比利时小城。他们都学过摄影,一开始的创作往往以录像作品为主、和音响艺术家合作,现在他们在做一些互动装置。他们的风格很讨人喜欢:好玩、有趣而美观。portret-H&S-(c)-Koen-Broos.jpg


Boutique Vizique照片,由Koen Bross拍摄

你们都在比利时的根特皇家美术学院学习过摄影,那现在怎么会做起互动装置,进行现场图像声音表演?

Boutique Vizique的本意是一次短期的合作。我们毕业几年后,决定共同制作一个小型的视频项目,这个项目原本计划持续二周。但后来二周变成了三周,而这个夏天我们刚刚庆祝了共同合作的第七个年头。 整个合作过程循序渐进,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时,发现这个创作历程非常活跃。我们一开始主要为音乐家、DJ、歌剧演唱家、演员及舞蹈家制作视频,但慢慢的,我们过渡到一个更为立体的创作方式。我们都认为早期的尝试过于青涩,但这些初期的创作还是能够反映我们的想法,尽管有些天真。

dustBunny-at-home.jpg
A Dustbunny 一个毛球

一开始,我们就好像沿着“之”字形的路线跳来跳去,在遇见中感悟,在感悟中回应。一个项目引出另一个项目,而我们则对所有的可能性都保持开放的态度。好奇心是Boutique Vizique的本源,而我们不断探索的态度也可以从我们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显然,我们两个人都喜欢畅游在思维的海洋中,因而时常会偏离了正常的航线。去年10月我们在特隆赫姆Matchmaking艺术节上做了一次主题为“迷失”的演讲,该艺术节是一年一度的电子艺术和新科技的节日。我们根据Rebecca Solnit的文章《迷失指南》(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讨论了“未知”与“开放”在我们作品中的地位。我们认为,无论艺术家还是普通人,我们每一次的迷失都会在不经意间带来新鲜的体验。渐渐的,我们掌握了一些不同的创作方式,它们之间未必有关联,但在Boutique Vizique的整合下显得非常完整。

你们常常与其他人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种合作往往是怎么开始的?你们是不是先有了一个想法,再找找有没有人具有你们需要的技能?还是先碰到了能擦出火花的人,再决定一起做项目?

过去几年中,我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与别人合作,涉及的项目也很广。有一些合作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有一些则因为其他艺术家跟我们有类似的兴趣和口味。Boutique Vizique诞生于我们和两个DJ合作的项目,而那次合作就促成了我们之后五年中的共同创作。很多风格截然不同的乐队都曾邀请我们为他们的演唱会制作视频投影,而我们也和AIM Records唱片公司合作紧密,这是一个在根特的很小的独立品牌,但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自由。

00aosgauchos.jpg
Os Gauchos do pelatao

从某种层面上说,我们挺喜欢创作一些视觉上很好看的背景幕布,但同时也急迫地感到需要寻找一种方向更明确的合作模式。我们希望进行一些真正的合作,将声音和视频融合起来,于是就诞生了“超级安装”、“合奏”、“早期电子乐”和“Os Gauchos do pelatão”这四个项目。当时我们也和一些行为表演艺术家和剧院有了更为密切的合作。我们必须要学习故事、表演和视频之间的动态关系,最终,当所有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互动装置了。

之后我们遇到了一个转折点,就是当我们想要更独立地表达个人想法的时候,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更为自我的表达方式。在同表演艺术家合作了三年之后,我们开始做一些独立的互动装置,这些装置没有什么特定的要求,完全不受舞台或其他类似的形式的限制。之后我们与别人的合作就主要是技术方面的了。我们让其他艺术家以及工程师为我们制作一些特定的素材,譬如音频文件、电路板或者代码。

然后我们跟很多不同的人都进行了合作,也希望将这种方式延续下去。七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常常会进入一种自动模式,因为我们太了解彼此了。我们只需要很少的沟通就可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我们知道对方的想法,也感到这样非常自然。

你有好几个装置作品都是为孩子做的。做这样的项目有什么优势和挑战?

0ababble.jpg
Babble 牙牙学语

我们早期的视频和表演作品都具有非常趣味性的元素,而之后我们才开始做互动装置。因为我们之前的作品都做得很有趣,为孩子们做项目就显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我们从来没有刻意地要这样做,但当我们被邀请为一个儿童音乐节制作合唱团视频的时候,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后我们权衡了一下个中利弊,初步完成了“牙牙学语”等一系列作品,我们很享受这个过程。每次播放作品时,都可以看到一张张孩子的笑脸被点亮,充满光彩,这是非常让人满足的,正是孩子们的欢迎让我们有了继续下去的决心。

至于说挑战,儿童和成人项目所面对的挑战其实是非常类似的。事实上我们特地将装置设计为儿童和成人都能喜欢的形式。很显然,我们设计的一部分初衷就是为了唤起每个人心中的童真。趣味、诗意和简约是我们作品不变的风格,因而所谓的挑战往往互相影响。重大的差异往往和使用的界面有关。当儿童成为你的目标观众,你就很难在作品中注入过于隐秘的变化。一切都必须直接了当地表达出来,传感器的回应必须造成一触即发的影响。同时界面需要引导直观的互动,并且鼓励观众进行自主的参与。好在儿童往往不需要很多解释就会模仿其他人做出同样的动作,然后他们就会明白正在发生些什么。

0dustbunnieswithkid.jpg

当我们为孩子做项目时,还必须考虑到所有物品的牢固性。“毛球”的第一个版本就在展览的第二天被一些体重较重的孩子压碎了,长达五个月的辛苦工作在一个十岁孩子的脚下毁于一旦,每个零件都被踩平短路了。有意思的是,原先我们从没想过“毛球”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否则我们肯定会做一个类似于足球那样有弹力的毛球。从那次经验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实际上有的时候这些限制反而激发了我们更多的创造力。怎样才能做出一个不会敲到一些孩子脑袋的摇摆器?试试看,是个不错的练习!

dustBunny-fried.jpg
Dustbunny “fried” 被毁的“毛球”

我们每次做新装置所碰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儿童趣味和我们自己创作灵感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怎样才能既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激发了儿童的兴趣?你可以在空间里悬挂一个大球体,在上面投影出变形的脸孔,但是儿童对此会作何反应?为了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接受,我们刻意避免叙述性的东西。我们设置的场景总是需要某种层次的交流,可能是通过语言,也可能通过其它方式,但是所有的感官都要同时得到调动。每个装置的设计都需要创造性,并且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设置让每个孩子都至少可以发现一些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且享受其中。

而为孩子做装置的最大好处就是,他们总体而言缺乏社会关系意识。他们比较容易一起游戏,即使是和完全不认识的孩子。我们很乐意见到他们沉浸在这个设置好的环境中,忘却了自己本来的世界。当然最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自己也感到童心未泯,我们可以畅玩其中!

“沟通”和“停止沟通”邀请观众参与进来,将他们的身体作为电路之间的导体,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点子的?观众又是怎么回应的?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出人意料的表现?

stopkontakt2-Lies-Declerck.jpg
Image by Lies Declerck 摄影Lies Declerck

“沟通”(Kontakt)是在“媒体编织”工作室(Media Knitting)里孕育出来的,这个工作室是2003年荷兰鹿特丹电子艺术节的一个部分。我们在那里遇到了Karmen Franinovic,当时她正在意大利伊夫雷亚互动媒体设计学院学习硕士课程。这个工作室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互相交流合作。Karmen做的是运用到导电泡沫的定制压力传感器,而我们刚刚得到了第一个Teleo模块。我们将双方用到的元素结合起来,之后就手拉手地尝试我们的身体到底有多少导电性。于是就诞生了“沟通”这个项目,我们在三层高的V2大楼的楼梯间里造了一个最初的版本。我们使用了亮橙色的金属板,表面手工上漆,鼓励参观者用身体作为导体,并建立一条人肉链接。类似的几个接触点分布在空间各部分,这些链接触发了声音和视频的播放。这个界面设置促使人们一起探索这个空间,因为单单一个人是不可能在这么多接触点之间建立连接的。人们手拉手、接吻以及使用其他导体都成为了这个互动装置的一部分。人体皮肤和身体非常灵活,而且超出预测,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中担当了传感器和致动器。

stopkontakt1.jpg

几个月以后我们受委托为比利时科特赖克的“快乐新听觉”艺术节制作装置(Happy New Ears Festival )。这个地点原本是一个纺织工厂的管理办公室中被关闭的部分。这个地方被灰尘浸没了十年之久,显得阴郁沉闷。这样的现场环境让人惊叹,“沟通”的概念破土而出。 这个场地也激发了“停止沟通”的灵感,荷兰语中意为墙面插座,这适用于一个非常特定的环境模式。

四个房间和巨大的中心楼道内都连满了线路,里面到处都是接触点、对讲机和数据线路。我们选择了各种模拟装置作为输出部分,譬如一个俗气的钟摆,一些塑料笛子,一个水阀,还有一个录音机等等,不过更多的是废品利用。

尽管这个系统非常简单,但是大多数参观者还是非常惊奇地发现通过握手就可以启动一台咖啡机。家长们也经常问及这样做会不会引发触电,会不会停止心脏起搏器。成年人试图找到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而孩子可不管这些,他们手拉手、脚连脚,和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一起疯玩。

另一个项目“Tortuga”有怎样的目标?这个项目会更进一步发展吗?

00tortuga.jpg

Tortuga是另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说明了Boutique Vizique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我去年上了一门印制电路板设计课,还学了微芯片工程,因而就将这些技术运用到了Tortuga这个项目中。它的电路板内包含一个超声波收发器和一个Zigbee模版,这样不用任何外接硬件就可以测量两个物体间的距离。从这个单纯的技术点出发,我们将它发展为一个个人搜索项目,而Tortuga实际上是一个更大型项目的衍生版本,但那个项目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搁浅。它的概念是制作一些大型的移动物体,并且能够在空间中利用加速度和物体所在位置移动这些物体。这样的项目我们用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完成,但是当策展人Virgil Pollit让我们加入名为“肥沃土壤”的设计小组后,我们就决定在已经发挥功能的机械基础上,建造一些冰山结构。

000acicbeorg.jpg

当我为完整尺寸的装置惊叹时,看到一群人用一种自由流动的方式移动着其中的一些物体。这种移动非常平滑,只有当遇到突然的推动或物体之间、物体与墙之间距离太近的时候才会被打断。所有的参观者都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制造出平滑的移动过程,我还产生了一个点子,就是让他们都戴上耳塞,或者播放非常响的声音,防止他们之间通过语言交流。通过Tortuga,我正在寻找一种互动的新方式,让人们得到如同在河里推岩石般的快感。此外,在小范围内移动这些随机物体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很快就会被再次移动,这让我很喜欢。然而,移动河里的岩石也许会形成一个雕塑或者一个什么造型,Tortuga却故意避免造成任何富有逻辑性的结果。 尽管没有经过编排,它最终看起来很可能会像一个舞蹈,而非一个雕塑。于是这个装置就成为了一次表演。

第一次在画廊中展示Tortuga的初级版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尽管那次展览营造了一些有意义的交流和动画互动,但向大量观众展览这个作品依然为时过早。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很难期盼参观者一下子就融入你的幻想世界中。他们需要指引,通过你的头脑来指引他们通向何处。如果什么线索都不给他们,就会造成令人不舒服的局面。我现在的希望是,Tortuga再次被搁浅,也许今后的某一天这个梦想会被再次拾起。

可以解释一下“敲打木桩”是关于什么的吗?为什么这个项目特别让你兴奋?

beatblocks.jpg

“敲打木桩”(Beat Blocks)是我们和Jeff Hoefs打过几次交道后诞生的一个合作项目。我搬到旧金山以后,Jeff成为了我生活中的新成员,我愿意和他交流思想,我们对于交互设计的想法也很接近。有一天我们决定挑战自己,做一个具有编曲功能的触摸式界面,并且成本只要300美元。经过最初的修改后,我们想到把它做成网格上的木桩,下一次会议我们就进行了头脑风暴,讨论了各种可行的方式,用相对便宜的技术来读取不同的数据。我们的想法形成了一个设计项目,并且做出了一个可行的样板,之后就可以升级到新的版本。这个项目的诞生完全是自发的,而且也没有依靠外界提供的资金作为成本,我对这一点很自豪。

这个界面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简约。一个木制网格和一系列木桩组成了一个并不复杂的界面,但又功能完备。作为用户,你可以通过重新组合网格上的木桩,创造并操作一个简单的声音组合。这样做可以让矩阵编排节奏,打出1/16拍的节奏形。每一个木桩上都标有彩色的横条,代表了1/4拍,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系统会播放出怎样节奏形的序列。序列是一个连续播放的循环片段,一个LED屏幕会显示这个声音片段的速度,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滑动改变节奏。这些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和瞬间产生的声音之间具有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让“敲打木桩”非常容易操作,就连“音盲”也可以。由于这个系统采用MIDI输出,可以和其他任何硬件兼容。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个初步的简单设计可以被发展成无数种不同形式。我们可以用印制电路板来连接好几个网格,而磁性连接器可以做成任何形状。“敲打木桩”可以被灵活运用于多种不同的途径和场合。它可以是一个互动展览馆的一部分,目前为止我们计划将“敲打木桩”做成一个兼表演和装置为一体的项目。而我们这个基础结构所具备的丰富的可能性也激发了很多人的灵感。譬如不久前,我们在浏览一个博客时,看到了一个有视觉障碍的网友的留言,他问道木桩上的彩条是否可以做成可触摸式的纹理?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想法,而这个问题实际上让我们想到了下一个版本可以做成什么样子。我们甚至还想到做一个“敲打木桩”博客,与人们分享我们的观点,并且接受各种不同的建议,为项目的改造提供参考,这真让人兴奋。

你们都来自比利时对吗?你们国家和你们所在的地区对你们的作品提供了怎样的支持?你们的作品得到过经济方面的赞助吗?有没有机会教授和展示你们的作品?

原文OriginalTex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