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卡努格(Daniel Canogar)是一位在西班牙和加拿大两国之间居住的媒体艺术家。他还是VIDA——国际艺术与人工生命竞赛的艺术总监。这个奖项是由技术基金会(Fundación Telefónica)于10年前设立的,用于奖励那些运用或展现人工生命技术的艺术作品。
之前获颁此奖的作品包括:会出汗的机器人、会跟着你的桌子、患疯牛病的机器狗、能根据环境变化修正自己指令的太阳能设备、非暴力抗议机器人、可行走的墓地坦克、环球吹哨器等等。这些作品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能表现出那些需要长时间进化才能具备的高级行为,可以与环境互动并且看起来拥有独立的生命。
过去十年间获奖的几十项作品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品库,里面展现了电子艺术在其最为耀眼的领域所经历的演变。即将到来的截止递交日期(2008年10月6日)成为我就这次竞赛采访丹尼尔·卡努格(Daniel Canogar)的理由。
去年,VIDA赛事迎来了它的10周年纪念。在这十年间,这项赛事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是不是变得更富于进取心?有没有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是否拓展了新的视野?我所想到的是去年的奖项得主,Symbiotica的NoArk,获奖原因并不是因为电子而是生物技术。
奥隆·卡茨(Oron Catts)与伊奥耐·祖厄(Ionat Zurr),Noark(VIDA 10.0)
VIDA刚刚设立的时候,人工生命是一门有着10多年历史的、非常年轻的学科。和其他新近成立的学科一样,它在自己的领域也有较大的发展,这在VIDA中也有所体现。几年前,陪审团的专家围绕VIDA是否应该开放生物艺术的问题展看激烈的讨论。人工生命的本源在于计算机模拟而非生物技术,所以当时争议很大。最后,我们决定把生物技术的项目揽进来,因为它们是与人工生命有密切联系的。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对学科的分支保持忠诚,而是让与我们时代有关的各种艺术门类都能与VIDA同行,让它充满生机。
ALAVS,杰德·巴克(Jed Berk)(荣誉奖,VIDA 10.0)
我知道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傻,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过去几年里大赛的参赛作品体现出一种潮流?比如,某些程度上被遗弃动物的人工生命,是因为在人工生命领域显得微不足道?参赛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折射出时下发生在我们社会中尤其是研究中的问题?
艺术的使命并不是要直接对着实验研究依样画葫芦。人工生命在这个领域已经发展出一些革命性的观念,也因此打造出能更为贴近普通大众的全新领域。但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并不与实验室里产出的某一项具体的技术有关,而是与观念、想法以及问题,比如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看自己的方式,比如什么是生与死等等密切相关。而这正是研究实验室里常常缺乏的那种定性思考。尽管VIDA提交的作品都对这个领域做出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它们依然是人工生命实验室里的研究。事实上,我却希望研究人工生命的科学家可以参与下VIDA艺术项目,并且带着社会学和文化层面的严谨治学回到实验室。
VIDA 奖励那些运用人工生命技术及相关学科知识发展而来的艺术作品。有多少这样的人工生命已经走出实验室和艺术工作室,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人工生命研究在日常的消费用品中都能看得到,比如儿童电子宠物(宠物蛋、电子狗、电子猫等等),角色不断进化升级的电子游戏,或者手机以及其他能从使用者那里“学习”的研究引擎及其他电子产品所具有的智能界面。毫无疑问的是,在未来的几年,这样的技术会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Etoy.公司,“永恒的使命”,作者斯伯克·菲格(Sparcophagus)
技术基金会(Fundación Telefónica)四月份在马德里ARCO艺术展览上展出了VIDA10.0的获奖作品。它们一般都会这么做吗?目前为止,我发现很少有艺术展愿意给技术背景的艺术创作开道铺路的。为什么在VIDA以商业的形式登陆艺术展览如此重要?
技术基金会一直会在ARCO展出VIDA获奖作品。首先,这对于马德里的艺术秀场ARCO是很重要的。ARCO并不像其他的展览,它可是西班牙的基础文化的表征。它超越了当代艺术,在每一个创新的领域都激发了人们的兴趣,无论老幼、贫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也无论你是高中生还是顶尖的艺术收藏家。每年都有将近20万人参观这个展览。所以VIDA在ARCO露脸,是让大众了解这个奖项的绝佳机会。
但是除了VIDA的曝光率外,还有一个艺术市场的问题。新媒体艺术家需要找到展示自己作品的各种方法,而不是局限在那些小规模的专业展览和会议中。技术驱动的艺术作品投入很高,艺术家需要找到融资的方法。也有VIDA获奖作品直接在展出上被卖出,当然,售卖所得直接归入艺术家名下。
这听起来很鼓舞人心。技术基金会让科技作品走进艺术展览,能这么做很难得。而且,这些年来,技术基金会的展位已经成为展览上最成功的展位之一了。
照片由丹尼尔·卡努格(Daniel Canogar)提供
VIDA还有一些工作小组设在拉丁美洲。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它们吗?它们是怎样运作的?他们的目标是什么?那边遇到过些什么事情?
在拉丁美洲,艺术家们很难为自己的新媒体作品找到投资。在利马(秘鲁首都)、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智利和墨西哥城,技术基金会都拥有会展的地方和项目,所以VIDA在拉丁美洲的项目并不通过原有的网络加以拓展。有一些地方新媒体的活动就十分活跃,比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其他一些城市,则可能根本见不到这样的展览活动。资助这些VIDA工作组被视同为资助未来的VIDA奖潜在候选人。我们希望能大力进军拉丁美洲巨大的创意人才市场,并帮助为人工生命艺术的出现创造相应的社会条件。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征询VIDA奖的获奖者是否可以帮助技术基金会中心发展其拉丁美洲的工作组。去年VIDA奖获得者、才华横溢的墨西哥艺术家吉尔伯特·埃斯帕扎(Gilberto Esparza)今年就开始负责带领位于布鲁诺斯艾利斯、利马和墨西哥城三地的工作组。这是一个全新的方式,通过创立一个新的艺术家团体来帮助其他艺术家创造新作。对于VIDA而言这也是激动人心的进步。
那个伊比利亚美洲的产品奖津贴,可以资助那些尚未做出成品的艺术项目。不过对于那些还没做出成品的项目,去判断它是否有价值有多难?在项目的进程中艺术家必须走多远?
当艺术家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想法,知道如何进行自己的项目以后,他/她会先出一份实际的计划书。这里面有关于如何付诸施行的技术说明书,这很有吸引力,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评审团对于软件和硬件的信息很敏感,有时还能指出一个立项是否如描述中那样可行。艺术家以前的作品也能给计划书带来许多背景信息,所以我们经常上网浏览网页或是察看作者档案。如果能先看到一份尚处酝酿阶段的作品计划书,再看着它一步步走向市场,这个过程真是让人兴奋不已。而最令评审专家们自豪不已的则是看到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一部分已经轮番在各大展映节日中崭露头角。
我想,如果不是VIDA以及其他一些奖励活动,我相信欧洲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一点都不了解这些来自伊比利亚美洲的、运用人工生命、电子、机器人等技术发展而成的艺术项目。对于很想了解那些项目的人们,你能给点建议吗?
对于新手而言,去看看VIDA的网页很有意思,上面有一些以往精选作品集,它们中有不少都是来自拉丁美洲的作品。要看这方面的作品还有一个很不错的渠道,那就是去“绽现”展览(exhibition Emergentes)。这个展览由约瑟·卡洛斯·马利亚泰奎(Jose Carlos Mariátegui)负责,是最早的几个关注拉丁美洲新媒体艺术的展览之一。在Laboral还有一个巡回展,是西班牙北部希洪港的新媒体艺术中心。这里的展品目录就是很不错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拉丁美洲新媒体艺术的兴起历史及其文化特性。
绽现”展览一景:由卢卡斯·巴姆伯吉(Lucas Bambozzi)(巴西)拍摄
“绽现”展览一景:“心灵储藏室”,作者拉斐尔·罗扎海默(Rafael Lozano-Hemmer)
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project of Fundación Telefónica Virtual Museum? When will it go live? What will web users find there?
你能不能和我们介绍一下技术基金会的项目之一:电子虚拟博物馆?这个网站什么时候正式开放?网友们可以在那里获得什么?
这个也要等到明年。电子虚拟博物馆想要变成人工生命的推广利器,以及网络上最好的资源库。这里你不仅能看到VIDA获奖作品集,还能通过一些基于网络技术实现的项目获取第一手的体验。里面还会放关于人工生命历史的内容,并对在这个领域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作一个展示。界面设计将实现在各个篇章之间的顺畅导览。这个项目很庞大,必须不断地更新才能使它真正开动起来。也希望它能成为介绍新媒体艺术的亮丽一环。
过去几年里这项赛事赢得了一定的关注与名声。如果从递交申请的多少来理解,这是个多大的数字?你们有没有进一步增加来自西班牙、伊比利亚美洲以及葡萄牙的入场券的打算?
去年,我们收到了来自25个不同国家、超过200张的报名表。近年来参赛项目的数字正在稳步增长,这个成绩可以让你了解到这个奖项有多么专业。每年三个项目获奖,另有七个项目入选荣誉提名奖。这意味着,在VIDA的官网上,你可以看到关于人工生命的超过100项作品的档案。在递交参赛的作品中,有大约30%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美洲。美国和加拿大的作品也占了大约30%,剩余10%来自亚洲国家。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计划挺进日本、韩国和中国,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年中在人工生命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总有地方需要提升!VIDA是一个独特的奖项,世界上唯一一个关注人工生命与机械艺术的奖项。我现在期待它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希望它能帮助更多的艺术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仿生创造。
Thanks Daniel!
谢谢丹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