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北京的媒体艺术是如火如荼。20号晚,夏日数字娱乐节在798艺术区某画廊(展览是在北京服装学院)开幕。你可以在此见识到神奇的零耗能媒体墙Greenpix,还有被称为“世界最大规模新媒体艺术展”的展览。这样夸张的宣传实在让人汗颜。但不管怎样,展览算是现代媒体艺术实践的一次全景(嗯,除去我最喜欢的部分:行动主义,activism, China is not exactly big on critics),哪怕你不是ars electronica艺术节的常客,这里的作品也很容易理解、易于参与。北京以展览“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做到了之前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所没有做到的:视奥运会为一个机会,举办一个前卫、有意义、尖锐而富于启发性的艺术盛会。我两次参观了美术馆,在展厅中见到了为数众多的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他们显然很享受这个展览,一边摆弄那些作品,一般站在各种装置前叫同伴们拍照留念,仿佛那是艾弗尔铁塔一样。
在美术馆入口处的展品:来自NOX/Lars Spuybroek公司与Edwin van der Heide的《气流声场》(Pneumatic Sound Field)
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展览上既有来自功成名就的,也有来自初露端倪的新兴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下设四个专题展: “身离其境”、“情感数码”、“现实重组”和“无所不在”。其中很多作品我以前就见过,但这并不影响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重新发现它们的兴致。不过这个报告主要还是侧重于那些以前没见过的作品。
就如“身离其境”这个名字所示,这部分展示了艺术家如何以电子、诗意的、嗅觉的或数码等多种方式来延伸我们的肉体,并将主观以及伦理规则问题摆到了我们眼前。
早在2000年,Sissel Tolaas就着手一个有关恐惧的项目。她跟踪记录了20位男性,他们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但拥有一个共同点:基于各种原因恐惧他人的体味有。这些人被要求随身携带一个微型电子仪器。一旦他们发觉自己处于恐惧的状态,就将这个仪器夹在腋下。仪器会记录下他们各自汗液的分子。这一信息之后用于实验室模拟他们各自的汗液并被微胶囊(microcapsulate)化。
经过微胶囊化的汗液气味被集成进一张白纸,覆在一面白色墙壁的表面“掩藏”起来。汗液气味只有在轻轻刮擦白纸才会被释放。
另一件我喜欢的装置是Jean Michel Bruyère的《铁床贼之路》:21张医院中的白色病床在21盏白色日光灯的照射下缓缓移动、舞蹈。
每张床都配有一个剪式千斤顶,使床的垂直运动幅度能从距地面38厘米到81厘米。床的上面还装有控制位置的机动装置,可以使床垫某一部分的旋转角度达到0-70度。其垂直运动和旋转运动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别完成。这21张床由一个个人计算机的数码音响系统连接在一起。计算机可发布并同步其运动程序指令。床可以独舞也可以群舞,从而上演着场面宏大的芭蕾舞。床下面的格架在舞动中发出变化多端的吱吱声,恰好组成了这场芭蕾舞的配乐。床被整齐码放在环形走廊内。当你踏进走廊并走动时,床就一步步动起来,仿佛永远也不会停下来。
“情感数字”这部分以数字生命、机器和交互设备可能拥有的情感及惊人个性为主线。
Exonemo(Vicente曾经采访过的)的这件艺术品确实很成功。《物体B》是一个经过改良的单人三维射击游戏,你可以参与并操纵它的动作。不过,你得依靠在屏幕另一端,由各种家用什物、电机以及电脑输入设备组装成的动力机器。通过点击鼠标、激活键盘以及使用鼠标笔操纵,这个作品看起来确实疯狂、混乱。然而人们试图控制这个疯狂的丑陋机器实在是徒劳之举,因为按照游戏编程,物体的疯狂行为还会自动触发某些命令。
吴珏辉的《手势》探索了工具是如何改变着人们工作的方式。因为我们长时间敲键盘,于是就习惯了这一系列的“捷径”,而这些逐渐控制了我们使用电脑的习惯。因为保存我们手头在做的文件,我们甚至不断无意识地更频繁地按下Ctrl+S,仿佛这样可以安抚我们的神经。而这么个简单的键盘就让它的使用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习惯性手势。
键盘不过是拼图中的一小块,操纵游戏手柄、打开手机等等这些小动作已然变成了我们无意识手势的一部分。
我的照片。
September 23rd, 2008 at 9:35 am
Sounds you create in Beijing, and I missed those innovative media art events! Anyway, if you’re ok to share your ideas on “Art Education(s) in the Greater China” (Mainland, Macau, Hong Kong, Taiwan, compare to Germany), pls email me, I send you more info of my Docu,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