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葉謹睿作品”myData=myMondrian”,圖片由作者提供)
個人資料可以變成極簡音樂樂章或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繪畫,電腦鍵盤也可以轉化為鋼琴鍵盤,彈奏出如波拉克的「滴」、「流」筆觸–科技與藝術是否可以劃上 等號?旅美藝術家葉謹睿的系列作品《Equals》讓觀眾從熟悉的電腦語彙出發,藉由親切友善的介面,讓我們得以開始進行藝術創造。
《Equals》系列於2006年在紐約VertexList藝術空間展出,目前共完成三件,分別為”myData = myMondrian”、\”myTune = myPollock”以及”myBirthday = myPhilipGlass”。葉謹睿自述他將此一系列作品視為「藝術界面」(Art Interface),企圖藉此「完成一種雙向性的repurposing」,此系列作品的共通點包括兩階段:「Repurpose現代藝術主義創作大師 的創作概念」以及「Repurpose觀者所輸入或提供的資訊」(摘錄自葉謹睿《Equals》系列創作自述)。也就是說,作者將作品本身當作一種介面, 將觀者資訊與藝術大師的創作互為轉化(repurpose),由此,觀者提供的資訊及藝術大師的創作均被化約為數理邏輯,並形成一種程式語言運算過後的新 作品。
“myBirthday = myPhilipGlass”由葉謹睿與龔愛玲博士合作,使用者輸入個人名字與生日後,依據這些資訊而得之數字,加上年齡與出生季節的參照,透過程式排列組合而譜出極限音樂風格的樂曲。在簡單、反覆、隨機的單音演奏下,聽來似無感情的音樂,其實蘊藏了個人生命數字的秘密,並且隱含著細微變化。“myTune = myPollock”則以電腦鍵盤上的數字鍵1-6代表顏色,鍵盤上第一排英文字母(QWERTYUI)代表音階,因此觀者可以如彈奏鋼琴一般,一邊彈奏一邊即時畫出具Pollock風格的抽象滴流畫。這樣的設計,讓我們平日敲擊鍵盤的動作有了韻律與音樂感,鍵盤也成為創作的工具。“myData = myMondrian”則 要求使用者先登錄自己的個人資料,登錄介面與資料項目均與交友網站十分類似。使用者輸入身高、年齡、眼珠與髮色、興趣、膚色、收入等資料後,電腦便將資料 轉化為各項數據並進行運算,然後完成一幅具蒙德里安風格的幾何抽象繪畫。作品的形成依據是觀者(或說創作者)輸入的個人資訊,因此這樣一幅畫同樣隱藏著多 項個人「密碼」,然而正如許多人在網路上隱匿自己的真實身分一般,作品本身也不一定反映出作者真實的樣貌。
《Equals》系列除向藝術大師致敬外,作品本身的互動性、隨機性、重複性,加上創作概念、藝術風格、個人資訊等之間的互為「轉化」(repurpose),突顯出科技藝術的跨域特質,也融合了網路/使用者的習慣,使科技藝術的創作更為友善有趣。
via digi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