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plasticultu.jpg伦敦的设计师兼插画家Woodrow Phoenix最近出版了《塑胶文化——日本玩偶怎样征服全世界的》亚马逊
我为了看些浅显有趣的读物来消磨时光才买了这本书的,不过它比我预期的要有意思多了。

作者认为现代人对设计师玩具/都市搪胶公仔(designers toys/urban vinyl)的迷恋并非是一种幼稚、退化的表现,而是“从梦想世界到现实世界旅行”的混合体。玩具能够激起人的回忆并因此成为所有者的一部分,社会在制造这些物品的时候也会将其价值观和社会观融入其中,这已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了。设计师玩具如今都搞限量版,引得收藏者们疯狂抢购,完了还要摆进画廊里展览。

0maninmu8998.jpg 0osakasaka.jpg
70年代的咸蛋超人(Ultraman)玩具和大阪铁皮玩具資料室( Osaka Tin Toy)制造的铁皮发条魔神加农(Garon)。

这本书回顾了自二战后期起的塑料玩具史以及创意玩具公司(Ideal Novelty and Toy Co.)制作的第一个塑料玩偶。除了火车、农庄、泰迪熊这些普通的玩具,销量最高不是电视剧而是仿照电影明星、动漫人物人偶还有稍后模仿科幻作品制作的机器人、飞碟、激光枪等。

接着出现了吸引顾客诱使他们购买更多产品的角色商品化(推销)以及吉祥物。能够说明这一现象最好的例子就是五、六十年代谷物早餐的包装。麦当劳深谙欢乐儿童餐免费送出玩具带来的销售潜力,他们早在1977年就开始推行,而这一销售方案的成功也使得快餐业巨头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发行商。

0chosocellj.jpg
食玩巧克力蛋(Choco-egg)

比如日本,电视和角色商品化(推销)在文化推广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塑料玩具现象在御宅(otaku)一词开始流行的80年代有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大转折。Phoenix仔细分析了御宅的社会背景以及“手办(Garage Kits,也做‘首办’,指在车库里做出的东西)”的兴起。80年代初,狂热的年轻人们开始制作各种老动漫人物、特效电影的复制品,并从起初的自娱自乐发展到在海洋堂株式会社开社工作室。海洋堂在1999年突破枷锁与Furuta糖果公司合作发售Choco Egg,每个巧克力蛋中都有一个限定版的动物小模型。这一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还开办了巧克力蛋专卖店,收藏迷们也开始交换藏品。

在详细介绍了成人玩具文化史后,作者将重点移到了几个最著名的设计师搪胶玩具上:刘建文(Michael Lau)蘇卓航(Eric So)将特种部队(GI Joe)标准动作人物制成“园丁”或者布鲁斯·利的形象。还有赏金猎人(Bounty Hunter)、Presspop网站的图片册、水野純子(Junko Mizuno)等等。

0naradog7.jpg 0myjkaiakia.jpg
奈良美智的拖拉玩具My Sweet Dog和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的毛绒玩具

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人的一章是“玩具也艺术”,尤其是村上隆的观点。他认为他制作的毛绒玩具和玩偶既是玩具的同时也是艺术品,并且认为其消费群体将会不同,“但说到底还是同一种美学形式。而且我很高兴这些消费群体能够融为一体。”他的一些雕塑作品进一步让人迷惑,因为这些作品事实上先是一种玩具,而非其它。玩具不过是将艺术带入每个人生活中的另一种方式罢了:“艺术不一定要在画廊里才有,它也不一定要价值连城,甚至不一定优秀。但它要有娱乐性要啐手可得。”

0blyyyyyyyyth.jpg关于娃娃小布(Blythe Doll)的历史读起来也很有趣。我是几年前在一张明信片上看到这种玩偶的。她有着大大的绿色眼眸,乌黑的头发和白瓷一般皮肤,1972年在美国上市。拉动她头后的绳子还能更换眼睛的颜色。但孩子们觉得小布样子吓人,所以小布被迫停产了。摄影师Gina Garan在1997年开始用一款72年生产的小布娃娃练习摄影技巧。她随身携带这个娃娃并拍下了无数张照片。2002年,Gina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布摄影集《这就是小布》(This is Blythe)。稍后,孩之宝(Hasbro)将小布制作权授予了日本的Takara公司。小布的形象出现在日本的商业广告中,她的新形象是针对成人市场开发的,并且一举成名。在日本的成功又将她带回了美国老家。

这个月又一个小布娃娃的展览,服饰设计由柏林Galeries Lafayette的设计师完成。

更多有关玩具:融合了娃娃和变形玩具特点制作的新型玩具GirltronTickle Me Elmo vibrating coat;能够通过对玩具的修改制作出电子音乐的Modified Toy Orchestra;以及奇妙的Ken Stelarc

原文OriginalTex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