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 22
李振华 与 北京艺术实验室 (www.bjartlab.com)
MOLIOR:新媒体生产
2000年之后的新媒体艺术生产开始成为主流,无论是大牌的艺术机构V2(荷兰),还是与画廊合作的艺术家们,都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今年更是如此。艺术财政削减导致了一次全球的艺术震颤,尤其是新媒体领域的艺术家们,还有与之相关的艺术节系统,评选系统等。如德国转译媒体艺术节(transmediale)也要面临关闭的危险,其根源都在于支持新媒体艺术生产的机构越来越少。
Michael Naimark在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调查中曾经指出新媒体实验室的消失,以及关联的经济上的变化,新媒体和实验艺术正在被设计所取代。即使如MIT这样的元老,也容不下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而只能让服从于科学的艺术,成为配角。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关系,Michael的调查主要针对自70年代以来的实验室现象和其结构,终结的时间基本上是在90年代初期,而MIT的实验室(基于艺术)的终结时间是在2008年左右。当然这些终结都并非完全的取消了艺术在实验室或是科学机构,而是将艺术视为一个可能的元素,并非之前的将艺术看作一个合作的主体,或是产生价值的源头。
艺术生产并非只是新媒体艺术的问题,也是当代艺术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和组成部分。我们经常面对这样的问题,无论是美术馆还是画廊都不提供一个有效的生产机制,所以在50年代的英国有了ICA这样的机构,当然在其他国家也有着不同的机构,其组成为艺术家,少则几个人,多则几百个人构成一个展览展示、聚会的场所,但是这并不能弥补艺术品作为社会属性的商品的机制,当然这个机制的出现应该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情,艺术逐渐和新兴的经济模式开始出现一种看不见的联系。而在2007-08年这一联系可以说清晰可见,也就是借助拍卖市场所勾连的艺术和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从不可见专为暧昧。
除了不断的讨论艺术生产的关系和其意义之外,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一关系和本质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如70年代我们谈这一关系,可能需要做到的是解放思想,是从集体主义的精神中解放天性和个性,来完成艺术生产的多元化需要。那么今天需要考虑的艺术生产已经不是简单的艺术的产生的基础和其需要的媒介、金钱,而是在如此强大的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情境中,如何产生独立的艺术和持续探索的艺术精神。
至此,艺术需要其独有的生产关系和机制,这不单是艺术家的独立,也需要有独立的机制的保障,才能完成上述对艺术生产的需要。所以这期介绍的MOLIOR机构正好弥补了艺术之于生产机制上的独立性,MOLIOR即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画廊,更不是中间商,而是一个
类似于公司的机构,他们投资艺术制造,与艺术家一起,同时,他们买卖这些被制造的艺术,他们和画廊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除了支持可以被买卖的艺术之外,还支持艺术项目,及很多不能被买卖的艺术创造,在这里他们的作用又与基金会和博物馆重合。
与之对应的英国的RCA,也有着类似的生产模式,他们在投资学生的作品中获利,当然并非所有的投资都可以回收,但是这确实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可能,这不是博物馆、基金会的清高姿态,也不是画廊和资本的直接获利的意愿。
(此专题涉及的所有文本与图片版权来自作者和机构,北京艺术实验室协助取得,感谢Sylvie Parent女士和MOLIOR机构的支持)
1 Molior http://www.molior.ca/en/molior/ 加拿大
2 Sylvie Parent http://www.molior.ca/en/projets/A-l-interieur-inside/sylvie-parent 加拿大
3 Michael Naimark http://www.naimark.net/ 美国
4 V2 http://www.v2.nl/ 荷兰
5 ICA http://www.ica.org.uk/ 英国
6 RCA http://www.rca.ac.uk/default.aspx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