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aamanamachine8.jpg上星期(或者它已经是两星期前的事了?)我在漂亮的斯德哥尔摩市参观了交互研究所Interactive Institute)主办、Björn Norberg策展的“人机2”(Interactive Institute)展览。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展览会的整个制作流程,从无到有直至开展仅仅用了几个月,以及当代艺术大师Matti KallioinenEbba Matz以及Christian Partos与工程师们分享观点和经验的一次头脑风暴。这个研究会问题讨论主要围绕着我们怎样很好的运用这个机器,人的思想与肢体怎样与机器达到良好的互动交流作用,以及在未来人机怎样达到互动交流。

之后艺术家们还有机会在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通常不对公众开放)继续探讨的高潮。顺着博物馆一排排藏品架参观,艺术家们了解了这些博物馆藏品背后的故事,并应邀阐述了这些科技文化遗产与自己艺术表现的相关性。 在参观的整个过程中,艺术家们与工程师、交互研究所以及博物馆馆长之间一直保持了良好的交流。

此外还让我感受到展览的另一个特征:这种感觉是来自一个科技博物馆内的。而不是某个画廊,也不是什么当代艺术博物馆。 这一现象也反映了交互研究所的使命之一: 令媒体艺术与交互作品脱离它们原有的领域,带给它们更广阔的观众群。


摄影:ruls Nord

艺术家们被要求从博物馆藏品中各自选择一个。 Partos选择了心脏起搏器、Kallioinen选的是木风箱,而Matz的是永动机。

我还发现了些无用的细节:Christian Partos曾与科技打过交道,而Kallioinen与Matz对此则不甚熟悉。

人机2展览的策展人Björn Norberg告诉我:“‘人机概念’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平台,可以让艺术家与工程师面对面,交换想法共同解决问题。E.A.T.(70年代一个先锋艺术组织)与Billy Klüver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是个将工程师与艺术家撮合到一起的大熔炉。当得到做人机系列展览的机会,从未与艺术家合作过的我决定借机与他们合作,并且还要在他们中间营造一种融合。”

“只要艺术家开明、习惯在创作中运用不同的材料并且想法丰富,那么让他们游弋在科技的海洋中、与工程师们面对面就一定不会乏味。而是否了解科技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0aabeathearttt9.jpg第一次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的临床手术是在1958年瑞士索尔纳进行的,使用了Rune Elmqvist博士设计的起搏器。而Christian Partos的装置有着和心脏起搏器一样的作用:它保持了心脏跳动。

展厅内几个狮身鹰首兽本是用来装饰坐落于斯德哥尔摩中心的国家电讯委员会的屋顶的,却不知怎的跑到了博物馆的后院。是Patros挽救了他们,将它们作为安置展箱的底座,捧着塞满了博物馆闪亮藏品的展箱。每个石兽都托着一个扣着玻璃罩的托盘。其中一个装着个古董钟,另一个里则是似乎还在跳动的人类心脏。当心脏跳动时,管子里会喷出红色液体。液体流进小塑料漏斗,从这里再流回到心脏。

背景的音景让人想起缓慢的心脏跳动。这实际上是来自展厅内采集的声音并进行回放的结果。

装置的视频

0aleblackone.jpg
摄影:Erik Sjödin

Matti Kallioinen想到了一个利用空气创作的主意。他设想空气在作为一种能源被利用之前需要封装。他选择的是一个那种在旧工厂里使用的木风箱。

他的装置食物链和有机梦幻世界(The Food chain and Dream World of the Organism)中,观众与一个精致的传感器控制着作为风箱的风扇。Erik Sjödin还有该装置及相关展示的精彩图片。}

0agobfllll9.jpg
摄影:Truls Nord

参观者可以拿起自己的塑料管,并用它在短短的几秒钟中吹出一副图形(抽气扇是为了能够更容易和更快捷)。这个图看上去像某种有机体,会根据呼吸变化改变它的颜色、发出声音并且增大体积。几秒钟之后,阴森诡谲的人形就已显现出来。

与艺术家一起参与了此装置创作的Erik Sjödin向我们解释了它是如何运作的:

围绕在装置周围的音景,其躯体的颜色以及颜色变换率是由装置的增长和管子内气流决定的。装置的增长是由五个超声波距离传感器监控的,色彩则是由其内部16个绿色和红色的灯明暗而定的。当中间的球膨胀紧缩变化时,影像投影的伴随声音也会渐大渐小。没有人与此装置交互时,它就制造一种环境声音,缓慢变化颜色,不时微微地变化体积。一束聚光灯打向脐带来示意人们去抓住它并与装置进行交互。

0aagonflmonstttr.jpg
摄影:Truls Nord

为此装置特别制作的鬼魂戏装以及表演(这里有纽约展的视频12

0aadledomem9.jpg
摄影:Truls Nord

哈,瑞士发明家P J Hoffring建造出一台被称为“悖论(Paradox)”的永动机!但它几乎从没成功过。他这种勇于与自然规律相抗衡的精神是这次展览上Ebba Matz作品“圆顶”的灵感源泉。

Matz的圆顶引领你开始一段在万花筒内的旅行。圆顶内部装满了镜子,当你漫步其中,就会被无数个自己的重影所包围。

但镜子并不仅仅只是镜子。外部的图像也会融入镜子映象中。而镜子也不仅是反射表面,还有内外部的边界,以及内部发生的事情与外部投影间的关联。

0aameunderdome.jpg
图片:ngvar Sjöberg

除了钟摆,艺术家的另一个灵感来源是为1970年大阪世博会(Expo ’70)建造的百事馆(Pepsi Pavilion)。这个展馆的内部圆顶也布满了由镜子反射参观者生成的三维图象,以及空间化的电子音乐。

其原始结构是由一个Buckminster Fuller式的网格球顶构成的。Buckminster Fuller想通过他的几个项目,特别是多功能节能房屋,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和居住问题。 Hoffring的钟摆也是为了寻找一个永动的终极解决方案。

0aadomosmdo.jpg
E.A.T. – 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的《Expo ’70大阪世博会白事馆》,1970
拍摄:中谷芙二子(Fujiko Nakaya)| ©

所有的作品都是几个星期内利用Processing、Arduino、Open Framework等开源语言及技术完成的。

我拍的图片

物理交互实验室(Physical Interaction Lab)还有更多信息及影像

展览在斯德哥尔摩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于08年4月28日结束。“人机”也是node.stockholm艺术节的一部分。

原文OriginalText

责编:sophyw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