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

  • A A A
  • 罗兰·巴特1967年的宣言《作者之死》认为任何文字(或者图像)与其说是单一声音发出的固定含义,不如说是援引了其他文本而成就的一团织体。他在文章末为写道:读者的诞生是以作者之死为代价的。这大抵也可用来概括涌现于1970年代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一方面,70年代的社会变革、越战和水门事件带来的挫折、幻灭感笼罩着年轻一代;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符号在图像世界的运用,加之商业文化以及电视科技对传统图像的使用、制作和传播产生的影响举重若轻,触发了新一波的创作潮流。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体验是由图像掌控的,在报纸、杂志上的图片,电视、电影里的图像。”策展人Douglas Crimp在其著名的论文《图像》里写道,“图像原本是有着诠释现实的功效,但现在二者关系颠倒了。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读图不再是为了挖掘失去的现实而是探查一张图片如何成为其本身的指示结构。”读者、作者,或者,图片的创作、引用、复制传播、再创作之间的循环关系成就了70年代著名的这批以现成图像作为探究点的艺术家们。1977年在纽约艺术家空间(Artists Space)里由Douglas Crimp策划的展览《图像》成了划时代意义的一站。而此展览定义的“图像一代”也成了20世纪艺术运动最后的一次高峰。

     

    地理上说,“图像一代”发源于1970年代的洛杉矶,更精确地说是,艺术家 John Baldessari在加州艺术学院执教的“后工作室”班上。在Baldessari的班上,他鼓励学生从单一媒材的形式构成主义中解放出来,运用现成的照片创作。之后随着一批艺术家的东移,这场未来的艺术运动的震中也锁定在了纽约。Louise Lawler、Richard Prince、Sarah Charlesworth等人期望能迈出波普文化和观念主义之外的一步,而当时还是康德纳什集团艺术总监的 Barbara Kruger也加入其中。另一边,来自水牛城的一批艺术家也转战纽约,试图敲开当时年轻艺术家心中的展览圣地的大门──“艺术家空间”。这批水牛城来的艺术家包括了 Robert Longo、Cindy Sherman、Nancy Dwyer、Charles Clough、 Michael Zwack等。

     

    在《图像》展后的3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决定献上一场展览以纪念这风起云涌的70末-80初的十年。展览标题不言而喻就是《图像一代──1974至1984》。当年没有出现在Crimp《图像》展上的两名艺术家Richard Prince和Cindy Sherman都恰如其分地被请进了展览,算作是对《图像》展一个拾遗补阙的句号。

     

    而这次的展览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一名重要女画廊家的致敬──纽约Metro Pictures画廊创始人Helene Winer。1975至1980年,Winer女士是艺术家空间的总监,正是她力邀Crimp策划了影像抚远的展览《图像》。“那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一个很少有的时机,艺术家们能够告别先前的创作,定义新的艺术。而我正好有机会展览这些新的艺术。”讲起当年,她不无感慨。

     

     

    Barbara Kruger 《无题(你不是你自己)》, 1981, 黑白摄影, 182.9 x
    121.9 cm

     

     

    (MENS UNO, 0907)

     


    收藏到:Del.icio.us

    Leave a Reply